在坡度45°的复杂山地,如何让光伏电站稳稳扎根、高效发电?山西忻州10万千瓦山地光伏柔性项目给出了惊艳答案。帷盛科技凌云系列柔性支架,以创新两索结构,成功破解了陡峭地形难题,树立了山地光伏建设的新标杆。
挑战:当光伏遇上“极限坡度”
山西忻州项目地处地形条件极为复杂的山地地带,地块分散、坡度陡峭,项目整体坡度多在40°以上,部分区域更是超过了45°,如此地形,为传统光伏支架方案带来了极其严峻的挑战。面对挑战,帷盛科技以创新的柔性支架技术,为项目量身定制了凌云系列两索结构解决方案。其核心优势直击痛点:
地形束缚:陡峭坡面让常规固定支架难以灵活排布,安装效率低下,成本激增。
基础难题:复杂地质条件下,密集的桩基(传统方案约290根/MW)不仅施工困难、投资巨大,更易扰动脆弱山体生态。
安全隐忧:大坡度环境下,支架的抗风、抗滑移稳定性面临严峻考验。
痛点聚焦:如何在如此恶劣的地形条件下,实现安全、经济、高效的光伏电站建设?
破局:帷盛凌云柔性支架的“硬核”实力
面对挑战,帷盛科技以创新的柔性支架技术,为项目量身定制了凌云系列两索结构解决方案。其核心优势直击痛点:
1、专利结构,稳如磐石
专利锚具加持:边锚拉杆采用帷盛专利锚具,确保关键受力节点长期稳定可靠。
刚接立柱:强化支架立柱稳定性,有效抵御坡面潜在滑移风险。
整体协同:通过排间连接装置,将整片光伏区域的支架连成一体,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,大幅提升整体刚度和抗风能力。
2、大跨飞跃,降本增效
极限跨度:成功实现最大21连跨(单跨16米,总长336米),创造了山地应用的典范。
桩基锐减:大跨度设计显著减少端部桩基数量,基础用量仅需约203根/MW,相比传统固定支架(约290根/MW)减少近30%,直接降低项目投资成本。
离地保障:组件最低点离地1.5米,在复杂起伏地形中确保安全净空。
3、两索精炼,山地专长
专为山地优化的两索结构,结构更简洁,显著提升安装效率,缩短工期。
排布灵活,地形适应能力强:能适应45度的陡坡,跨越横跨沟壑等崎岖地形。
成效:陡峭山地上绽放的“阳光效益”
帷盛方案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结构创新,实现山地复杂地形下的安全、经济、高效部署。凌云柔性支架的成功应用,让山西忻州项目在极具挑战的环境中交出了亮眼答卷:成本优化:桩基减少30%+用钢量精简,实现显著降本增效。安全可靠:专利技术和整体结构设计,确保了电站在大风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长期稳定运行。地形友好:灵活的排布方式和对地形的强适应性,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减少了对山体生态的扰动。项目印证:帷盛凌云柔性支架,是征服复杂山地光伏项目的可靠选择。
让每一寸崎岖山地,都成为清洁能源的沃土。山西忻州项目的成功,再次彰显了帷盛科技在光伏支架,尤其是复杂地形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先实力。帷盛凌云柔性支架,以其卓越的安全性、经济性和适应性,正助力更多光伏项目在挑战之地生根发芽,为“双碳”目标贡献坚实力量!